
在考古发掘方面,四川迄今已有12项当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。今年4月,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(江口沉银遗址)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。新出水的4万多件文物,受到业内关注,也因此被国家博物馆主动邀请、并作为国家博物馆全国考古发现系列展的首个展览。
5月18日,金沙遗址博物馆游人如织。 本报记者吴传明摄如何让博物馆“活”起来?2017年1月,我省把“推动更多博物馆、纪念馆免费开放”写进政府工作报告;2017年7月31日,公共服务单位错时延时开放正式实施。这些惠民措施,极大地增强了博物馆的吸引力。几天前,来自北京的游客甘岳尝到了博物馆延时开放的甜头。在四川博物院,他一直待到晚上9点才离开,“对我们这种行程很赶的外地游客,这样的措施太人性化了。”
丰厚的文物资源,已经成为四川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。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说,在近年中国文物的国外展览中,外国观众最感兴趣的中国文物除了秦始皇兵马俑之外,拥有太多待解之谜的三星堆文物绝对名列前茅。
6月9日,一位观众在“考古成都──新世纪成都地区考古成果展”上记录文物的历史背景。本报记者郝飞摄成都市文广新局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成都共有民办博物馆102座,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。其中,建川博物馆、成都川菜博物馆、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、四川易园园林艺术博物馆4座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,其数量占全国民办国家级博物馆的41.7%,同样排名全国第一。
7月19日,观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“古蜀华章——四川古代文物菁华”展。 本报记者李向雨摄自然资源亦不遑多让。四川有许多独特的蝴蝶,被视为世界研究昆虫最有价值的地区之一。2011年开放的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藏超过40万件,属于世界之最的昆虫逾70种,不少藏品在国内绝无仅有。其中,蝴蝶标本占我国已知蝶类的95%以上,被誉为“华语世界最大蝴蝶资源”,以及我国首家“具备国际一流展示水准的昆虫博物馆”。
步入杜甫草堂大门,电脑界面首先跳出来整个园区的景点,并规划出最适合参观的线路。如果你要“特立独行”,没关系,只要走到一处景点,系统马上就会跳出该景点的所有信息。记者从草堂北门径直往唐代遗址处行走,在短短50米的小径上,系统“抓紧时间”普及了草堂修筑的背景;待记者走入遗址区,屏幕上开始出现唐代生活的情景:土地平旷、屋舍俨然、庄稼茂盛生长。这种体验,远比面对一处遗址印象直观。走到遗址区一旁的文物展柜前,文物立刻从屏幕里“跳”出来。通过AR技术,记者直接在屏幕上转动手指,便可360度观看文物所有细节。